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 经贸政策 > 经贸政策

信息服务

《四川经贸动态》 2018年02月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07

四川经贸动态电子月刊

20182月号目录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四川省委员会 主办

 

                                                  

 

宏观经济

-去年内江GDP超1332亿元 第三产业增速最快

-我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3年内将转化100项重大科技成果

-今年底前我省力争完成逾六成“两区”划定任务

-以“项目年”工作的扎实成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18四川文化大事一览

-到2022年 成都总部企业数量要超过400家

-今年十项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实事确定

-成都推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行动计划

-去年四川工业投资突破9000亿元 工业和技改投资增幅创新高

-我省采购落地PPP项目 开工率居全国之首

-我省启动三年行动计划 汇集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我省发布“十三五”信息化规划 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收入瞄准1.3万亿元

-成都建设西部文创中心

-去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1%

对外贸易

-四川对“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额去年增长近八成

-成都高新综保区去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51%

-四川农产品首趟出口专列发往俄罗斯

-“川味”美食名茶彩灯春节登陆台湾

-我省首次与以色列联合征集研发合作项目

重大工程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次突破1000家

-超900家金融机构入驻成都高新区

产业信息

-以消费市场为突破口 让万亿通航产业“飞起来”

-中国电子成都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建成点亮

-“四川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明年率先破万亿

-四川创建国家级云制造创新中心

-春节假期我省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6% 游客接待量居全国第二

-峨眉山茶转型升级 打造全国茶产业样板区

开工项目

-资阳将采用PPP模式建中国牙谷 总投资35亿元

会展经济

-新春年货购物节落幕 “川货”实现销售额14.9亿元

四川贸促

-2018年全省贸促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宏观经济

             去年内江GDP超1332亿元 第三产业增速最快

1月23日,经省统计局审定,2017年内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32.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60 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 660.67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 461.82亿元,增长9.0%。
 2017年内江市经济形势有三大特点:服务业较快增长、进出口扭负为正、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去年,内江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增速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为什么第三产业增速最快呢?统计分析主要有几个原因:内江市政府出台了系列帮扶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城镇化加快发展,人口就业增加,消费人群增多;内江市一些新的商业圈逐渐形成,个体工商户增速快,目前全市已有10.58万户。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内江市进出口总额扭负为正。外贸进出口总额142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316万美元,增长11.2%;进口额2888万美元,下降6.2%。“分析原因,在于部分传统优势产业的恢复,以及新增一部分进出口企业,与电商紧密融合扩大销售。
  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方面,2017年,内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3元,比上年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0元,增长9.2%。内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四川日报记者邵明亮)

 

我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3年内将转化100项重大科技成果

2月2日在蓉举行的省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到2020年,我省农业农村科技工作将力争实现7个“100”目标,着力引导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7个“100”重点工作包括:育成100个突破性新品种、攻克100项关键共性技术、建设100个科技创新平台、转化100项重大科技成果、打造100个科技示范村、培育100家科技型企业、选派100个科技服务团。
  以转化100项重大科技成果为例,我省将聚集科技成果转化清单,依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示范推广突破性农林作物及畜禽新品种、病虫鼠害绿色防控新技术、智能农机等,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会议总结了“十二五”以来全省的农业科技成就。品种选育上,育成农畜新品种630个,获品种权170项,育成品种数量和质量居全国各省前列;科技创新上,获省级一等奖以上科技奖励38项、国家二等奖以上科技奖励19项,农业科技综合创新能力居西部地区第一、全国前列;成果转化上,主要农作物、畜禽、林木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6%、90%、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日报记者魏冯)

 

今年底前我省力争完成逾六成“两区”划定任务

2018年,我省将加紧落实除德阳、甘孜和阿坝外的18个市州20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两区”划定工作,力争年底前累计完成全省60%以上的“两区”划定任务。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两区”的指导意见后,各地各部门有序启动、稳妥推进划定工作。会议要求,今年“两区”划定工作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打好这场攻坚战。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当前重点抓文件制定和责任落实,抓工作职责落实,抓应划尽划。要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抓紧完成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压茬推进,争取每个省市县都不掉队;确保年底前完成稻麦功能区划定;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并形成合力推动机制,特别是加强与国土部门密切配合,在耕地资源“一张图”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基础上,加快“两区”划定上图入库工作。要建立督导考核责任制,今年“两区”建设工作列入国务院督查事项,专项督导结果将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同时完善进度调度机制,建立通报奖惩机制。
  我省明确,到2020年完成4620万亩“两区”地块划定任务,到2022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两区”划定和建设试点,在都江堰灌区7市的30个县市区开展“两区”划定工作百日攻坚行动,预计春节前30个试点县市区将基本完成1060万亩划定任务。(四川日报记者 李淼)

 

以“项目年”工作的扎实成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月6日,全省2018年“项目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举行,强调要以改革创新持续深化“项目年”工作,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工作,从2016年起连续两年开展“项目年”活动,一大批项目投产投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清醒看到,全省项目工作仍存在短板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会议指出,今年是我省第三个“项目年”,主要目标是“上台阶”,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项目年”工作持续深化。要在“提”上下功夫,依托基础条件,着眼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延伸,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要在“促”上下功夫,立足四川省情,布局实施更多产业配套、互联互通项目,促进完善薄弱环节、补齐短板领域。要在“培”上下功夫,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一大批新项目,促进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等加快发展。
  会议强调,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坚持目标导向,对接国家战略和规划,围绕“四项重点工程”,重点推进五大经济区标志性项目,务求2018年“项目年”工作取得实效。一要突出“统筹布局”,聚焦重点链条、重点集群、重点区域,加强规划引领,统筹谋划产业项目,优化项目区域布局,整体联动、协同推进各类项目。二要突出“精准发力”,精准对接中央各项战略部署,精准投入交通强省建设、美丽四川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精准招商。三要突出“优化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严格依法保护各类企业权益,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全面兑现政府作出的承诺和签订的协议。
  会议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对照“项目年”工作方案,细化落实责任,完善推进机制,破解要素制约难题,保障“项目年”工作落实,提高项目工作能力,打造专业化项目管理队伍,加快建立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凝聚项目工作合力。(四川日报记者 胡彦殊)

 

2018四川文化大事一览

文化场地更“高大上”
  建成使用四川大剧院、成都音乐厅等一批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和天府新区中意文化产业园建设。

文艺作品更精良
  储备话剧《攀枝花》《鹰击长空》等一批现实题材剧目;推出舞剧《大凉山随想》、音乐剧《熊猫传奇》等一批现实题材剧目;推出话剧《苏东坡》、川剧《落下闳》等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题材剧目……
  影视创作方面,重点推进讲述中国航天发展历程的电视剧《向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电视剧《太阳出来喜洋洋》等的创作生产。
  出版方面,突出实施主体出版工程、巴蜀精品出版工程、四川历史名人出版工程和地方出版工程。
  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生活更丰富
 深入实施文化扶贫“十个一”工程:建设一批达标村文化室,配送一批流动文化车,提升打造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数字文化驿站,打造一批村史纪念馆和乡村特色博物馆……
  文化产业发展更快更有效
  制定出台《四川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实施意见》《四川省“十三五”音乐产业发展规划》《四川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意见》等系列政策,以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电子竞技、动漫游戏、文化服务、文化贸易、文化装备等领域为重点。(四川日报记者杨琳 整理)

 

到2022年成都总部企业数量要超过400家

2月6日,成都市政府公布《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 做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支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2年,成都的总部企业数量要超过400家,力争总部经济对地方经济贡献占比超过20%。
   瞄准中西部总部企业首位城市
  《意见》明确了成都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目标:2018年建立总部企业认定和奖励支持工作机制,启动存量总部企业认定工作;建立成都市重点总部企业名录,引进和培育各类总部企业数量比2017年增长10%。
  到2022年,总部企业数量超过400家,力争总部经济对地方经济贡献占比超过20%,“总部成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总部经济发展能级和集聚辐射力明显提升,建成总量最大、能级最高、环境最优的中西部总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总部企业首位城市。
   贡献越大奖励越多
  为了构建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要素生态和供给体系,《意见》提出了力度颇大的“三大奖励七大支持”,包括:“引进来”奖励、多做贡献奖励、能级提升奖励,“走出去”支持、人才建设支持、用地支持、融资支持、中介服务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支持以及特别支持。
  “引进来”奖励中,成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给予奖励,奖励总额最高5000万元;在能级提升奖励中,首次被评为世界500强的,给予一次性2000万元奖励,首次被评为中国企业500强的给予一次性1000万元奖励。
  成都鼓励总部企业和成长型总部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走出去”;对在境内外主要证券市场首发上市融资的总部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经认定需要单独供地的企业总部,按相关程序纳入国土部门编制的土地出让方案,土地出让起始价可按地块所在级别商服用地基准地价的70%确定。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将建立有利于产业跨区域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达到成都市总部企业标准条件的省内市域外企业因发展需要,总部迁入成都市或在成都市设立第二总部的,在成都产生的地方经济实际贡献可与原企业所在地政府协议共享。(四川日报记者冉倩婷)

 

今年十项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实事确定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18年全省十项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实事实施方案》,剔除重复内容,今年我省十项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实事各级财政共计划安排资金1017.94亿元。
  十项民生工程分列出详细工作目标,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促进工程方面,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等;扶贫解困工程方面,扶持9万名农村残疾人发展农业生产,为符合条件的建档困难职工每人每年提供300元至1000元生活和医疗救助等;民族地区帮扶工程方面,新(改)建大小凉山彝家新寨住房19016户,建设藏区新居住房16830户,民族自治地区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等;教育助学工程方面,减免非民族地区2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在园幼儿保教费,在义务教育“三免”基础上,为12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等;社会保障工程方面,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7%,建设2980个城乡社区儿童之家,为84万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等;医疗卫生工程方面,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14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93%等;百姓安居工程方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万户(不含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建设),改造危旧房棚户区25.5万套等;民生基础设施工程方面,完成深度贫困县900个贫困村通光纤宽带等;生态环境工程方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36.4万亩,补偿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8272.7万亩等;文化体育工程方面,免费开放202个图书馆、206个文化馆、4306个乡镇文化站,新建村级农民体育健身设施1000个等。(四川日报记者 阳帆)

 

成都推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行动计划

2月8日,成都市公布《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2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达2600亿元。
  《行动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为,打造市场主体活跃、组织机构健全、配套功能完善、风险防控有力的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进一步做大做强金融产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力争2022年,全面建成立足四川、服务西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西部金融中心。
  从具体目标上看,到2022年全市本外币存款规模达5万亿元,本外币贷款规模达4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达1万亿元,经济证券化率达200%,直接融资比重达60%以上。率先在科技金融、农村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六大领域实现突破:建设科技与金融结合全国典范城市,科技企业融资增速等指标全国领先;巩固农村金融改革领域先导优势,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规模等指标位于全国前列;建设新型消费金融全国领军城市,打造“信用成都”;建设供应链金融先行城市,在跨境金融及航空金融领域创新性塑造成都优势;创新推进绿色金融,为扎实推进全国低碳城市试点作出贡献;跨越发展文化金融,立足成都悠久的金融历史底蕴和丰富的金融资源,弘扬宣传天府金融文化。(四川日报记者冉倩婷)

 

去年四川工业投资突破9000亿元 工业和技改投资增幅创新高

去年全省工业投资完成9181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创4年来新高,工业投资5年连迈3个千亿台阶;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6989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创5年来新高,投资规模居西部第一。这是记者2月10日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获悉的。
  分区域看,重点地区投资加快,多点多极支撑有力。成都平原经济区完成工业投资5352亿元和技术改造投资4608亿元,分别贡献全省增量86.9%和97%。其中,成都工业投资继续以总量第一、增长33.9%领跑全省。德阳工业投资总量全省第三、增长21.7%。绵阳工业投资增长26.6%。川南经济区工业投资完成1492亿元,宜宾以总量全省第四、增长33.5%和泸州以总量全省第二携手川南其他城市加速追赶。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工业和技术改造投资也保持较快增长。
  分行业看,投资重“优”重“绿”,质量明显提升。去年全省制造业完成投资6978亿元,同比增长18.2%,占工业投资比重达76%,增幅比工业投资高5.7个百分点。七大优势产业投资增长13.1%。其中,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分别增长68.1%、36.3%、26.5%。投资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六大高耗能产业投资下降4.1%,五大去产能产业投资下降17.5%。
  工业民间投资活力显著增强,增速创近4年新高。去年全省工业民间投资完成6524亿元,增长14.5%。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6.4%,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达85.1%。民间工业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446亿元,增长13.7%。(四川日报记者 朱雪黎)
  

我省采购落地PPP项目 开工率居全国之首

 截至2017年底,全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执行阶段项目182个、总投资

2042亿元,采购落地项目开工率82%,居全国之首。
  我省PPP项目涉及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市政工程、城镇综合开发、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旅游、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政府基础设施和其他19个一级行业。去年我省出台PPP项目库管理办法,构建全省PPP项目推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四川日报记者李龙俊)

 

我省启动三年行动计划 汇集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我省近日印发《汇集创新资源推动四川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2018-2020年,全省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年均增长1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5件。到2020年,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群、产品群。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我省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及投入强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等指标,作为享受国家、省有关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着力推动骨干企业融入全球研发网络,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布局建设海外研发(设计)中心。
  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撑体系,瞄准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实施产业公共创新载体建设计划。力争到2020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等领域创建10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以上省级产业创新中心,3家以上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每年组织实施100项重点科技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引领未来产业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实施2000项示范项目,加快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和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建设。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计划每年组织实施1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项目。力争将信息安全、大数据、轨道交通、航空与燃机、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页岩气、生物医药、核技术应用等产业培育成为千亿产业,其中2个跻身“5000亿级”。
  实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计划,进一步完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和推动建立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在无人机、卫星导航、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盟股权合作,提升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研发创新能力。在航空、卫星应用、地理信息、高端芯片、新型核能等领域,加快建立一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等。
  实施知识产权助推产业升级计划,每年支持20个重大专利实施和产业化项目。到2020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达20%。(四川日报记者 朱雪黎)

 

 

我省发布“十三五”信息化规划 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

收入瞄准1.3万亿元

《四川省“十三五”信息化规划》近日印发,提出到202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3万亿元,年平均增速17.6%。《规划》提出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明确提出突破高端芯片、传感器、新型平板显示、信息安全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超前布局前沿技术研究,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规划》围绕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体系、构建数字经济融合创新体系、打造网信军民深度融合体系等目标任务提出实施“路线图”。
  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商用,支持鼓励成都、绵阳等城市纳入国家首批5G试验网和试商用范围,并不断降低宽带和通信资费水平。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体系方面,提出实施四川省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工程,包括加快推进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和先进制造强省运行支撑平台建设等。
  构建数字经济融合创新体系方面,以智能制造等为重点,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程。按照规划,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 30%,不良品率降低30%,培育建成1000家以上智能工厂(车间)。
  打造网信军民深度融合体系方面,将以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加快推进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和北斗导航系统、高分遥感应用等重大军民融合项目建设,推动军民共用技术加速产业化。(四川日报记者朱雪黎)

 

成都建设西部文创中心

到2022年,成都力争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并拟策划实施437个重点项目,预计总投资约1.1万亿元。从目标上看,成都致力于到2022年,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12%,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20%以上,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在此目标下,成都将实施多项推进举措,主要包括发展天府文化、加快产业布局、促进跨界融合、推进重点领域、发展文创金融、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对外开放七个方面。其中,在产业布局上,将构建“双核两带三片”新格局。“双核”指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和高新区西区、南区依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体现“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建筑、街区、交通和空间形态;天府新区以南部旅游文创功能区为核心,建设天府文化集聚地、美好生活体验区。“两带”指龙泉山文创产业带(含金堂县、龙泉驿区、简阳市及青白江区部分区域、成都天府新区部分区域、高新区东区),龙门山文创产业带(含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蒲江县)。“三片”指北片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南片区(双流区、新津县),西片区(温江区、郫都区)。
  成都将策划实施示范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功能性、战略性、支撑性重大项目38个,预计总投资约4500亿元。今年将开工建设的有锦江绿道、海外华文传媒国际交流中心、川港创意产业园区、华谊兄弟艺术小镇、中意文化创新园区、文殊坊二期、中国服饰与时尚博物馆、中法成都大熊猫生态创意产业园(熊猫星球)等20个重点项目,预计总投资约1600亿元。
  《计划》提出,到2022年,成都各区(市、县)要规划建成1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文创小镇,规划建成30万—50万平方米的创意设计与现代生活交融的文创园区,规划建成100个以上具有创意特色的实体书店、书院、博物馆、小剧场、微影院、工作室等文创空间,以街道(乡镇)为单位规划建成或整修改造至少1条环境优雅、创意浓郁的文创街区。全市将规划建设26个文创产业功能集聚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四川日报记者冉倩婷)

 

去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1%

2017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889.4亿元、增长8.1%,去年成都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9.1%。
  成都2018年的总体发展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
  为此,成都将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夯实实体经济落实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66个产业园区建设;持续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点线面结合推动改革,改出实效;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品质,高标准建设“三城三都”,加快形成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城市综合承载体系;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扎实推进国家低碳城市建设;切实提高双向开放水平,加快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国家向西向南开放门户枢纽;全面加强天府文化建设,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突出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建设幸福蓉城。
  在此基础上,成都提出具体指标,如力争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力争入境游客330万人次,游客总数2.1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600亿元;新签约引进重大产业项目380个以上,利用外资实际到位110亿美元、到位内资5600亿元等。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今年特别重视天府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将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在繁荣公共文化的基础上,成都将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娱乐、科幻、影视、演艺等文创产业,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6家以上。
  当天,“成都市2018年十大民生实事”同步公布。成都市2018年十大民生实事分为方便市民出行、提升市容环境、促进就业创业、做好扶贫助困、推动教育发展、加强医疗养老、保障食药安全、改善居住条件、实施文体惠民、推进便民服务十大类共68项,涵盖了老百姓关注的多个热点。(四川日报记者 张明海 蒋君芳)

 

 对外贸易

 

四川对“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额去年增长近八成

   1月31日,在省“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促进会举办的“一带一路”大讲堂暨年度报告会上了解到, 2017年我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增长近八成,外商投资合同金额和到位金额增速均超70%。对外贸易强势增长。去年,我省对“一带一路”沿线货物进出口总额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79.8%,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8.8%。双向投资稳步提升。外经合作方面,四川企业去年与“一带一路”沿线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29个,合同金额约60亿美元,占全省新签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8成。同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外商投资合同金额和到位金额增速均超70%。
  平台建设持续向好。50余家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机构和企业入驻“中国-欧洲中心”。目前,四川已在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商务代表,成立4家四川海外贸易中心,在沿线设立380个经贸网点。“川企‘走出去’的意识、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省商务厅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推进四川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四川日报记者魏冯 曾小清)

成都高新综保区去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51%

近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公布了2017年外贸进出口成绩单,该区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81亿元(不含双流园区),同比增长51%,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2%。外贸活动如此活跃一方面,得益于该区龙头企业走势良好、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英特尔‘骏马’项目、鸿富锦笔记本电脑和IPAD维修、德州仪器新封测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加快实施推进,形成了外贸进出口的高速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去年外部需求有所回暖,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1.2%,增速创“入世”以来新高。(四川日报)

 

四川农产品首趟出口专列发往俄罗斯

2月9日凌晨,一列满载攀枝花早春蔬菜的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启程驶向俄罗斯,将于12天后直达莫斯科。这是四川农产品首趟出口专列,也是国内首趟全程冷链蔬菜出口专列。
  该班列有15个货柜,装满刚采摘的135吨西红柿和25吨彩椒,将经二连浩特口岸出境,穿过西伯利亚,到达莫斯科车站。随后,蔬菜通过莫斯科一家进出口公司,放上俄罗斯知名商超货架,并将在辐射整个东欧市场的莫斯科市最大农产品交易中心销售。
  此前,我省已有农产品搭乘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出口,但主要为水果,仅有几个货柜,未形成专列。以前我国蔬菜出口俄罗斯等国也以边贸形式为主,成为国外品牌的“原材料”,此次专列实现了直供。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出口额长期徘徊在不到10亿美元水平。作为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生产基地,我省蔬菜播种面积逾2000万亩,产量4000余万吨,外销出川蔬菜1200多万吨,产值突破1500亿元。但全省蔬菜出口额仅0.6亿美元左右,且主要为加工蔬菜,生鲜蔬菜出口量相对较少。手握一大把优势特色农产品“好牌”,却没能叫响品牌、闯出市场,是我省农业发展一大短板。
  近年来,四川瞄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将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作为重点任务。此次,省农业厅、攀枝花市等抓住俄罗斯元旦后蔬菜市场供货“窗口期”,发挥攀枝花早春蔬菜比其他蔬菜产区早2-3个月优势,通过搭乘中欧班列(蓉欧快铁)走出去开辟国际市场,为四川农产品外销探索出一条快捷化物流通道。春节前后,相关公司和凉山州还将组织凉山优质彩椒出口哈萨克斯坦,持续借助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等平台和渠道,推动四川农产品不断端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民的餐桌。铁路运输农产品具有量大、成本低的优势,尤其在冬季可不受天气影响。目前,中欧班列(蓉欧快铁)每月有两趟俄罗斯班列,今年1月已开行80多趟欧洲班列,且有国内不多的特殊冷藏箱,可为四川农产品走出国门提供充裕的选择。(四川日报颜斯睿记者李淼罗向明)

 

“川味”美食名茶彩灯春节登陆台湾

伤心凉粉、糖油果子、军屯锅魁、绵阳米粉……独具魅力的四川特色小吃即将登陆宝岛台湾。2月8日,记者从四川友协获悉,由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中华文化联谊会和四川友协共同主办的“欢乐春节”熊猫故里·锦绣四川——第八届海峡两岸春节民俗庙会将于2月17日至22日在台湾南投县会展中心举办。届时,来自四川的文艺节目、摄影作品、小吃名产,将让台湾同胞一饱眼福、耳福与口福。
  本届春节民俗庙会,包括四川旅游文化摄影展,四川美食、特产、名茶的品鉴销售及推介,自贡彩灯展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多个项目,将为台湾民众带来一个别具“川味”的春节。
  自2011年起,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一个省(区、市)作为共同主办方,在台举办“海峡两岸春节民俗庙会”,深受台湾民众好评。(四川日报王彦琦记者 阳帆)

 

我省首次与以色列联合征集研发合作项目

2月26日,中国(四川)—以色列研发合作项目征集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副厅长张巍现场抛出“橄榄枝”,呼吁四川和以色列两方企业积极参与。这是一种全新的项目征集模式,由四川和以色列联合征集科研合作项目,只划定合作领域,不确定具体命题。项目必须由四川和以色列双方企业共同申报,由省科技厅和以色列国家创新署组成的“联合委员会”最终确定入选名单。
  本次研发合作项目征集主要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12个重点领域,如新能源、智能社区、环境和资源保护等,旨在实施一批技术攻关、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项目。
  为何采用这种新模式?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企业来说,可以获得双方资金支持,也有利于合作企业之间匹配合作意向、需求等信息。最终入选的研发合作项目可获省科技厅给予的50万元至200万元资金支持,同时可获以色列国家创新署给予企业申请并经核准的,不超过项目研发投入50%的资金支持。合作双方企业获得资金支持,也要接受管理。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对研发合作项目采取年审中审等形式进行过程管理,对支持资金分批次划拨研发合作项目中,失信企业将被纳入信用记录,而以方则规定,在获得资助后,当研发合作项目有销售收入时,以方企业需按规定返还项目支持经费。
  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蓝天铭十分看好联合征集的形式,四川是中国西部第一个与以色列签署研究开发和科技创新合作协议的省份,去年9月在绵阳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和中国—以色列(四川)经贸创新合作大会上,双方政府部门及企业已增强了了解和交流。(四川日报记者罗之

 

重大工程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次突破1000家

2017年全省新增437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248家来自成都高新区,这使得该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首次突破1000家,达到1058家。在此背景下,成都高新区去年高新技术总产值达4100亿元,占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44%,构建起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为重点,多元支撑、共生协作、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先进科学成果为基础,将知识高度密集的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具有创新性强、高风险性、高投入性、高收益性等特点,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推动力。(四川日报)

 

超900家金融机构入驻成都高新区

截至2017年底,成都高新区已集聚超过15个细分领域的金融类机构909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60亿元。凭借运营成本和人才聚集优势,成都高新区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建立总部后台中心和开展第三方金融服务的首选地之一,聚集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招商银行总行后台中心以及澳新银行全球运营中心等。与此同时,去年以来近百家股权投资机构涌入成都高新区,形成涵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在内的股权投资服务体系。截至去年底,成都高新区聚集各类股权投资机构521家,占金融机构总数近六成。(四川日报)

 

产业信息

以消费市场为突破口 让万亿通航产业“飞起来”

2018年新年伊始,我省就获批全国首个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
强基础,建更多通航机场和起降点
去年12月26日,自贡凤鸣通用机场取得使用许可证。除此以外,

四川还有新津、广汉等多个通用机场以及10余个支线机场。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管理局局长蒋文学看来,获批低

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为四川通航产业发展开辟了巨大空间,还应该建更多的通航机场和起降点。
  “四川的空域环境非常复杂,如果能形成改革经验,对全国来说都具有示范意义,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此次改革试点的机会。”关立欣介绍,根据《四川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6—2030)》,到2030年将形成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和川西北五大通用机场群,新增85个二类以上通用机场。
   求突破,设全域“空域开放试验区”
  要让通航全面“起飞”,远不止修机场这么简单,运营管理、服务保障环节同样重要。
  “我国去年完成的70余万通航飞行小时数中,消费类飞行小时数还不到10%。实现通航飞行小时数快速增长的真正突破口在通用航空消费。”四川西林凤腾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孝波透露,公司下一步将从航空应急救援、飞行员培训、空中旅游等方面,开拓通航应用消费市场。四川较快的经济增长态势、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都将对通航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消费类通用航空市场,低空旅游、水上飞行、热气球体验等方兴未艾,可着力将通航融入旅游大市场。
  “我们将坚持‘安全第一,放管结合,以放为主’的思路推进,让通用航空器飞起来,让通用航空飞行爱好者热起来。”蒋文学也带来了好消息,飞行报审程序将不断优化,还将建立通航空管体系,建设提供航行情报的服务站,设立全域“空域开放试验区”,有序开放3000米以下空域。(四川日报记者吴晓彤)

中国电子成都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建成点亮

近日,中国电子成都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在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建成点亮。

  中国电子成都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是国内首条完全自主建设运营、以金属氧化物为核心技术、面向8K以上超高分辨率电视市场的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80亿元,首次导入五道光罩新型金属氧化物制造工艺,生产成本和产品性能较传统工艺技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项目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在国内新型显示产业领域最重要的战略布局之一,也是近年来我省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化项目之一,于2016年9月开工建设,去年12月投片试产。从打桩建设到建成点亮仅用时16个月,创造了液晶面板项目建设的“中电速度”“成都速度”,成为全球液晶面板项目建设的样板。目前,已成功吸聚南京熊猫PCBA、南京冠石科技、江友光电等一批关键配套项目入驻,正在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提升我省新型显示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日报记者 张立东 罗向明)

 

“四川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明年率先破万亿

2017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增长1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实现近8000亿元,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七。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和软件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5%——这一占比,也坐实电子信息产业“四川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
   “万亿”标兵,释放更大规模效应
  “万千百亿工程”是今年四川工业发展的新目标。其指向十分明确,打造更多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集群,加快经济强省建设步伐。打造万亿集群,电子信息产业是最有基础和潜力的产业。按照规划,到2020年,四川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3000亿元。“预计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将率先突破万亿规模。”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透露。
  分行业看,目前四川电子信息产业中多个领域竞争力居国内前列。2016年、2017年,四川电子信息产业中,军事电子装备整体实力蝉联全国第一,信息安全产业总量居全国第二,微型计算机产量占全国比重连续两年保持21.7%。全球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四川封装测试。分区域看,四川产业布局已初步形成。2017年,全省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在成都平原经济区,随着京东方6代AMOLED生产线、中国电子8.6代液晶面板、信利(仁寿)高端显示等重大项目落地投产,预计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
  在川南经济区的宜宾、泸州、自贡和川东北经济区的广安等地,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建设也正如火如荼。2017年,全省智能终端产业实现产值800亿元。未来三年,全省预计将有近200个智能终端项目的落地投产。
    起舞前沿,做强6个“千亿”高端产业
  规模更大的同时,四川也瞄准更强的目标。

  电子信息产业这个万亿集群中,四川将着重培育6个千亿高端产业,包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安全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智能终端产业和未来数字经济等。
  赛迪智库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程楠指出,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但一些关键环节受制于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缺芯少屏、中国制造面临缺心少魂的局面。
  突破缺芯少屏等问题,四川将有望成为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1月28日,中国电子成都熊猫G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建成并正式点亮,这是国内首条完全自主化建设和运营的8.6代金属氧化物(IGZO)液晶面板生产线,也是面向8K以上超高分辨率电视市场的液晶面板生产线。
  集成电路产业,四川也瞄准前沿、高端,汇聚了紫光集团成都IC国际城、格罗方德12英寸晶圆、中国电子集团成都芯谷、国家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西南平台“核芯空间”等一大批重大项目。
  近日,有网络信息安全“国家队”之称的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收获首份来自央企的网络信息安全整体保障服务合同。信息安全产业,四川到2020年的目标是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100亿元。
  未来数字经济,四川正重点聚焦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PV6、VR/AR等新兴产业,争创“国家级数字经济示范区”。 ( 四川日报记者朱雪黎)

四川创建国家级云制造创新中心

我省将联合省内外企业、高校、金融单位等多方力量,力争创建国家级云制造创新中心。云制造创新中心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之一,是未来制造业发展与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打造的世界首批工业云平台之一——航天云网已在四川落地。下一步,我省将以航天云网为牵头单位,进一步撬动、释放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云制造领域的技术、资源、创新优势,联合更多业界领先企业建设四川云制造创新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任务包括,促进共性关键基础技术研究、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加强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造业创新公共服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四川是工业大省,成都是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具备云制造产业落地发展的良好基础,对于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更好提质增效方面的需求迫切。(四川日报记者朱雪黎)

 

春节假期我省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6% 游客接待量居全国第二

2018年春节假期,我省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双增长。据初步统计,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446.62亿元,同比增长25.6%,接待游客7073.01万人次,同比增长10.8%。经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春节假期广东、四川、湖南、江苏、河南、安徽、山东、广西、湖北、浙江等省份接待游客人数居全国前十位。
  因全省各地近期天气晴好,旅游道路及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春节假期过夜游客2254.28万人次,同比增长19%;一日游游客4818.73万人次,同比增长7.3%。
  随着部分高铁贯通、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景区服务更加优质、厕所革命持续推进,今年春节假期四川旅游呈现出多个亮点。
  高铁沿线景区游客不断增加。西成高铁、兰渝铁路等全线贯通后,缩短了我省与邻近省、市的时空距离,增加了省外游客来川旅游的热情,乘坐高铁、动车入川探亲访友、观光旅游需求持续增长。春节前,几乎所有以成都为发散点的高铁票全部售罄。 民俗游受欢迎。我省各地突出“美丽四川”“美食四川”“休闲四川”文化品牌和精彩故事,筹备推出四川特色文化旅游活动100余项,吸引多地游客来川感受浓浓年味。成都武侯祠大庙会、自贡恐龙灯会、汉源环湖路龙船游、阆中古城张飞巡城和秀才赶考、兴文县第三届苗族踩山节等节日文化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行。
  休闲旅游持续火。近年来,我省新创建了一大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停车场、民俗特色酒店、农(渔)家乐等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大幅改善,农业观光游、体验采摘游、休闲运动游、亲子乐园游成为节日最大亮点。各地农家乐、民宿酒店、特色餐饮生意火爆,旅游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增收。以成都三圣花乡为例,四天就接待18.5万人次。
  景区应对有创新。各市州、区县政府积极运用官方网站、微信或微博等新媒体,滚动发布景区天气、交通状态和景区客流量等旅游资讯信息,引导游客合理分流。各主要景区运用智慧旅游平台,实时发布景区游客接待量、最大承载量余量、景区及周边停车场车位信息等,有效保障了游客出行旅游质量。(四川日报记者李晋平记者 朱丽)

 

峨眉山茶转型升级 打造全国茶产业样板区

2月25日,峨眉山市双福镇同兴村,万亩茶山薄雾氤氲,茶农们正在茶园内忙碌。这是峨眉山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示范项目之一,今年,产业园将以符溪镇、双福镇为中心,建起一条绵延10公里、6万多亩的绿色茶叶长廊。
  去年10月,在财政部、农业部两部部署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中,峨眉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跻身创建名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是国家确定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载体和引领平台。“跻身创建名单,不仅为峨眉茶产业的发展赢来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落实总书记要求,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有力举措。”

目前,峨眉山市不仅聚集了以竹叶青、峨眉雪芽等为代表的企业集群450余家,还拥有国内一流的加工生产线,产业园涵盖16个乡镇、133个行政村,规划面积260平方公里,惠及人口13.2万,集聚了全市95%以上的茶企,园区内的大西南茶叶市场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名优绿茶集散地。下一步,将围绕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重点发力,推广优质品种,扩大种植规模;着力培育一批品牌,加大推广力度;依托优质茶园基地,发展精品民宿、度假农庄、自驾车营地等新业态,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峨眉山市的规划中,这条10公里绿色茶长廊项目,将成为一条融合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自然生态于一体的茶旅走廊。“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沿线景观风貌中,打造一条三产融合示范轴。” 

峨眉山市已明确,将全面出台并落实好基地建设、加工企业壮大、品牌推广宣传、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茶旅融合发展等系列奖补支持政策,高标准做好各项创建工作。

开工项目

资阳将采用PPP模式建中国牙谷 总投资35亿元

2月27日,从资阳市获悉,中国牙谷功能性项目将采取PPP模式投资建设,总投资35亿元。
  2017年资阳提出围绕口腔产业打造产学研销医养为一体的中国牙谷,项目总体规划约6000亩。此次纳入PPP模式实施的为其中的功能性公共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科创园区多功能中心、科创园区牙科产业园、四川天府口腔医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项目回报机制为“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其中,对规划展示馆等公益性无现金流的项目,将采取BOT方式运作。
  目前资阳市委托国际顶尖设计单位麦肯锡编制的中国牙谷产业规划、委托中规院编制的空间布局规划已基本完成。入驻资阳高新区的口腔产业相关企业已达26家。其中,恒和鑫定制活动义齿等两家企业的产品已通过相关检验检测并获得“准生证”,预计3月中旬可进行批量生产。(四川日报记者郭静雯)

 

会展经济

新春年货购物节落幕 “川货”实现销售额14.9亿元

2月11日,为期15天的第22届中国(四川)新春年货购物节落下帷幕。本届购物节在成都、重庆和贵阳三地联动举办,据不完全统计,三地实现销售额32.4亿元,其中我省参展企业实现销售额14.9亿元。
  作为全省“2018川货新春大拜年”“2018四川迎春购物月”以及“惠民购物全川行动”的重要展会,本届购物节由省商务厅等6个部门支持,由专业的市场机构主办。三地总布展面积达11.5万平方米,2300家中外企业参展,其中参展川企1185家。购物节展出各类商品20余万种,举办国内外贸易洽谈会和商品促销活动19场,吸引约3万名经销商、采购商到场开展贸易洽谈,约155万人次消费者到场购物。
  三地联动有效推进川货出川。100余家四川企业携川酒、川茶、川调料、农副土特产等产品赴重庆、贵阳参展。通过在当地举办四川特产直销周、四川名酒团购周、四川企业推荐会等活动,有力推动了川货销售。在贵阳分会场,“四川造”年货产品销售额达150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21%左右;在重庆分会场,“四川造”年货产品卖了3700余万元,占总销售额的29%左右。为迎合消费升级需求,成都主会场特地设置了“智能时尚生活馆”,主推“品质生活”概念,跨界房车、扫地机器人等新潮时尚年货颇受欢迎。(四川日报记者曾小清)

 

四川贸促

2018年全省贸促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2018年2月8日,全省贸促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国贸促会深化改革方案》和全国贸促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了2017年贸促工作,分析研判我省经济发展形势,明确全省贸促工作发展思路,安排部署2018年工作任务。省贸促会党组书记、会长李钢作工作报告。

他指出,2017年全省贸促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围绕朱鹤新副省长关于贸促会要“大胆探索,继续做使者,围绕企业发展多作贡献”的重要批示,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国际经贸展览扎实开展,国际商事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国际商会改革发展不断提升,融入四川自贸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全省贸促系统在服务对外开放大局中亮点纷呈。

他强调,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关键一年,也是贸促系统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全省贸促系统要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锲而不舍的态度,以开拓创新的气魄,抓好“坚定政治定力、着力深入调研、融入‘一带一路’、提升展会功能、贴近企业需求”等十项年度工作,确保任务落实完成。

与会代表紧紧围绕李钢会长的工作报告和《中国贸促会深化改革方案》展开了深入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大家纷纷表示,2018年,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外开放工作总体部署以及贸促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系统改革,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结合当地实际,深挖自身优势资源,精准对接,省市联动,持续用力打造品牌展会,积极参与四川自贸区建设,更加有力地推动贸易、投资和技术交流合作务实开展,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办公地址:中国 · 成都 · 金牛区蜀兴西街36号 四川国际商会会馆10-12层

联系电话:(028)68909113

办证咨询:机关本部(028)68909185 政务中心服务点(028)67831630

传       真:(028)68909100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367号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四川省委员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00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