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经贸政策 > 经贸政策

信息服务

《四川经贸动态》 2018年11月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03

四川经贸动态电子月刊

201811月号目录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四川省委员会 主办

 

                                                  

 

宏观经济

-成都与宜宾泸州签署24项合作协议 加强区域合作共推南向开放

-2018 成都企业 100 强榜单发布 民营企业占四成

-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初步实现“两增一降”

-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 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

-上半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56.4%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对外贸易

-四川蔬菜直供港澳,谁得了实惠

-总投资近千亿元 川港合作示范园将落地四川

-这家德企将中国总部落户在青羊区

-突出南向深化各领域合作

-111条国际(地区)航线带你飞全球

-波兰驻成都经贸代表处揭牌

重大工程

-自贡签约5个灯饰照明项目 30亿元打造中国彩灯梦工厂

-成都市与中国商飞公司签署项目合作协议

产业信息

-知名IP文旅项目将落户四川

-四川电商这些年

开工项目

-四大片区集中签署一揽子合作协议

会展经济

-“川港澳合作周·走进香港”经贸合作论坛在香港举行

四川贸促

-泰国驻成都总领馆商务副领事林映丽女士拜会四川省贸促会

-李钢会长出席第十二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

 

宏观经济

成都与宜宾泸州签署24项合作协议 加强区域合作共推南向开放

10月30日-31日,成都市党政代表团前往宜宾市和泸州市,共商区域合作新路径,并签订了一揽子专项合作协议,推动共享功能、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成都市与宜宾市签署了《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成都市宜宾市共建成宜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园合作协议》等12个专项合作协议,涉及对外大通道建设、物流、产业、金融、公共服务、开发区建设合作等多个方面。下一步,两市将成立成宜合作领导小组,确保每个项目取得实效,并力争拓展合作空间。
  成都与泸州签署了《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两市将全面推动综合交通走廊建设、深化物流重点领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发展平台等,并建立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交流。两市还就对外大通道建设、自贸区建设、物流、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干部人才合作等,签署了系列合作协议。(四川日报记者黄大海 魏冯)

2018 成都企业 100 强榜单发布 民营企业占四成

11月13日,在成都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商务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成都企业联合会对外发布2018成都企业100强。在2018成都100强企业中,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31户,比去年增加了2户。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达到731.73亿元,名列榜首。
  成都企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企业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销售收入大幅上升,以及参评面不断扩大,百强的门槛大幅度提升。综合类百强最后一位企业营业收入22.47亿元,比上年增加5.52亿元。
  当天发布的2018年成都企业100强总体情况分析报告显示,1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50户、民营企业41户、中外合资和独资企业9户。其中,国有企业营业收入总额5821.8134亿元,占比达到了47.26%,同比增长1.31%,实现人均营业收入137.32万元,仍是成都企业100强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发展突飞猛进,营业收入占比38.79%;中外合资、独资企业营业收入占比13.95%,同比增长0.52%,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100强企业中,中心城区90户,与去年相比减少1户;中心城区以外的远郊区(市)县10户,与去年相比增加1户。拥有企业100强户数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成都高新区24户、青羊区15户、武侯区9户、龙泉驿区8户、成华区8户。由此看来,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特征依然存在,仍然保持了100强企业以中心城区为圆心,向外梯次递减的特征。
  从行业看,成都100强企业分属于17个产业,其中商贸商务产业数量最多,达到了22户。
  从整体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成都企业仍然保持了积极的发展态势,稳中有升。但入围100强企业的规模差距仍然很大。营业收入排名第一的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为731.73亿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成都轨道交通集团营业收入仅为22.47亿元,只占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的3.07%。(四川日报记者蒋君芳)

 

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初步实现“两增一降”

我省多家金融机构出实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11月15日,记者从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获悉,得益于这些措施,我省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初步实现“两增一降”目标。
  “两增”即前三季度,全省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贷款户数均实现增加。人行成都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季度末,全省民营经济各项贷款余额1.5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61.9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超4成;全省有贷款余额的全口径小微企业较7月末增加4.29万户,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持续扩大。
  “一降”即降低贷款综合成本。前三季度,四川银行业机构共为实体经济企业减少融资成本24.27亿元;全省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7月下降0.44个百分点,企业融资成本稳步下降。
  记者走访银行发现,不少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举措。降金融成本方面,成都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执行下浮30个基点的价格优惠,天府银行全面免除小微企业账户管理费和转账手续费,中行四川省分行放开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限制。同时,提高不良容忍度。成都银行明确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如不高于3.5%则不作为考核扣分因素;浙商银行成都分行对小企业贷款的不良容忍度不低于大企业的两倍。
  根据小微客户“短、小、频、急”的用款特点,不少金融机构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线上融资。新网银行运用大数据等,实现在线审批授信、半小时内放款,与天府股交中心合作,为在平台挂牌的60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创客贷”服务。
  人行成都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继续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好信贷支持、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支持工具“三支箭”,全面做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
  此外,为多路径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四川税务深化银税合作。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贷款信用,推出全国首个个人纳税信用产品“惠民贷”,创新“互联网+税务+金融+行业”服务模式。截至10月底,全省“银税互动”企业贷款线下授信达5561户,贷款余额70.7亿元,通过线上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累计授信40亿元,发放贷款28亿元。(四川日报记者李欣忆卢薇)

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 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

11月16日上午,省委书记彭清华主持召开“5+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专题会议,强调要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创新引领、开放协同,突出集群成链、融合互动,突出高端切入、绿色智能,推动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细分领域加快突破、数字经济跨越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
  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听取了“5+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相关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设的情况汇报;审议了《推进“5+ 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联系机制工作规则》和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技术、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航空与燃机、智能装备、轨道交通、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农产品精深加工、优质白酒、精制川茶、医药健康、新材料、清洁能源、绿色化工、节能环保等16个重点产业培育方案。
  会议指出,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是着眼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体系不优”问题、加快发展我省实体经济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支撑、发挥比较优势的现实选择和抢抓发展先机的关键之举。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握紧拳头突出重点、集中优势全力突破,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地推,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会议指出,要明确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的着力方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质量品牌。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开展产业瓶颈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新兴领域“建链”、传统领域“延链”、优势领域“补链”,打造优势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支持各地布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实施“百亿强企”“千亿跨越”行动,打造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梯度培育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会议强调,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找准突破口,把握关键点,咬定目标、精准发力。电子信息产业要聚焦关键领域、突出优先方向,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装备制造产业要注重高端突破、提档升级,发挥军民融合优势,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食品饮料产业要强龙头、树品牌,进一步做强产业集群、做大产业规模;先进材料产业要强化自主创新,壮大核心企业,培育拳头产品,延伸产业链条;能源化工产业要加快绿色转型、推进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化工行业改造提升;数字经济要坚持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突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积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
  会议强调,省委建立“5+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联系机制,明确由省领导联系指导16个重点产业领域和数字经济,成立相关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在更大范围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要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产业联系机制,充分发挥省领导牵头作用,抓谋划布局、力量协同、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园区发展、要素保障等,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四川日报记者张守帅)

上半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56.4%

11月18日,通威太阳能成都基地三期项目在成都市双流区投产,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339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6.4%。
  改革开放40年,四川民营经济发展与全省经济发展同频共振。1978年,四川GDP184.61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6.36亿元。到2017年,四川GDP达36980.2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两万亿”大关,达20738.9亿元。总量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民营经济在四川经济发展大盘中的分量越来越重,1993年首超20%;2001年首超30%;2005年首超40%;2009年首次突破50%,撑起“半壁江山”;到2017年,这一占比升至56.1%。以通威为例,从单一饲料生产,到以“互联网+”思维构建水产生态圈;从跨界新能源,到融合创新“水下科学养鱼,水上光伏发电”的“渔光一体”模式,通威是不断开拓创新、发展壮大的四川民企代表之一。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民营企业的产品走出国门,开启了“世界之旅”。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的东柳醪糟,历经20多年发展已出口到美国、荷兰、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醪糟生产、自营进出口经营企业。
  民营企业在创新领域也十分活跃。2017年,民营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98%,近3年来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数占全省总量的95.8%,研发费用占全省总额的81.5%。(四川日报记者 朱雪黎)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决策部署,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力争到2022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发展环境显著优化,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一)降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进一步减少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限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各类门槛,取消和减少阻碍民间投资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的附加条件,严禁在政府采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公开招标中,以企业所有制性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公众安全等为由,单独对民营企业设置特殊条款。着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压缩投资项目审批周期和企业开办时间。推行企业名称和住所申报改革,实施企业名称申报承诺制,放宽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推广小微企业集群登记模式,降低初创企业登记门槛。推广“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成果,推进“照后减证”,促进工商注册便利化。
  (二)拓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健全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动态调整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建立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项目库,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常态化机制,召开重点领域引进民间投资推介会,公开发布项目推介清单。探索建立激励机制,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军民融合产业、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教育机构、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建设运营。支持民营资本参股或组建相关产业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和中央在川军工单位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一批民间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三)促进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和废止阻碍民营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加强反垄断执法和垄断行业监管,深入开展不正当竞争行为专项治理,严禁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民间资本进入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严禁以限定经营、购买、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方式限制竞争。全面落实招标投标法,倡导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环境。建立完善民营企业诚信经营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信用承诺和信用公示制度,健全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和异议处理机制,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探索针对“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方式。
     二、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
  (四)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规定的税额幅度内,民营经济纳税人按上限享受增值税起征点、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各市(州)、县(市、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的税额幅度内制定当地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全面落实国家有关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政策,促进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政策,以及支持企业改制重组的契税、土地增值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关于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按国家部署落实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等税制改革措施。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企业,可以依法申请延期缴纳税款。  
  (五)严格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全面落实国家持续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快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的各项政策。巩固我省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政策成果。不折不扣落实国家有关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清理口岸收费,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外贸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降低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审批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委托开展的技术性服务活动,服务费用由审批部门支付并纳入部门预算。引导行业协会(商会)降低收费标准,一律禁止强制企业付费参加考核、评比、表彰等。围绕中介服务、交通、物流、工程建设、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行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收费行为。  
  (六)推动降低要素成本。积极降低人工成本,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政策,稳定缴费方式,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对符合条件的参保企业给予稳岗补贴;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小微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适当的岗位补贴,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稳妥处理企业未缴社保费等问题,严禁各地自行集中清缴。努力降低用电成本,支持园区内企业“打捆”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将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纳入省内电力市场化交易及留存电量、丰水期富余电量消纳政策实施范围,积极稳妥探索推进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通过清理转供电加价、临时性降低输配电价、降低政府性基金等措施,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推动降低用气成本加强省内天然气管道运输和配气价格监管,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天然气用户改“转供”为“直供”。积极降低用地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强化项目用地保障;属于我省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工业用地的竞得者可在规定期限内按合同约定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推进工业用地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和弹性年期出让供应;对民营企业投资非营利性教育、科研、体育、公共文化、医疗卫生、养老、社会福利、公用设施等设施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按划拨方式供地;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建设用地资源兴办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可享受5年内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过渡期支持政策,过渡期满需办理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手续时,除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保留划拨外,其余可以协议方式办理。大力培育和发展标准厂房租赁市场,对租用标准厂房的企业可给予租金优惠。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调整优化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对合法装载的货运车辆给予高速公路通行费优惠。实行货车年审、年检和尾气排放检验“三检合一”,推广高速公路货车通行费非现金支付,开展高速公路分时段差异化收费试点。
 
  三、进一步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七)加强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确定民营企业贷款期限、还款方式,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对符合授信条件但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对成长型先进制造业企业,丰富合格抵(质)押品种类,合理确定抵(质)押率,在资金供给、贷款利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督促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生产、建设、销售周期确定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改革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提高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在银行考核中的权重,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新增信贷资源重点投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实施小微企业贷款差异化考核机制,降低利润考核权重,增加贷款户数等考核权重。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和降准资金,引导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合理控制贷款资产质量,力争法人银行业机构总体实现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目标。支持银行机构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建立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落实年度贷款增量奖补、新增客户首贷奖补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补政策。严格执行“两禁两限”规定,即禁止向小微企业贷款时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到条件的,可享受最高额度不超过2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按规定给予贴息。   
  (八)鼓励开展直接融资。支持民营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推进“五千四百”上市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融资。支持股权融资,对在境内外主要资本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融资的企业,给予100万元费用补助;对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给予50万元补助;对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且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的规模以上企业给予50万元补助。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中小企业私募债、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等,每年给予企业最高500万元贴息,对中小微企业通过债券融资工具实现融资的给予20万元补助。鼓励市(州)、县(市、区)政府研究建立债券违约风险分担机制,对当地企业债券融资违约给予适当风险补贴,省级财政按照市(州)、县(市、区)财政实际补贴额给予适当财力补助。支持民营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所在地市(州)、县(市、区)政府可给予单户债权机构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奖励,省级财政按照市(州)、县(市、区)政府实际补贴的50%给予财力补助。积极支持省内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运用债务融资支持工具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市(州)组建政策性民营企业纾救基金。  
  (九)加强融资创新服务。实施小微企业融资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完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鼓励各地通过增加注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出资控股或参股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按新增出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鼓励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对提供服务的融资担保机构给予最高500万元业务补贴。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且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根据国家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存货、设备、金融资产等动产质押融资,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风险补偿和评估机制,推广“贷款+保险保证+财政风险补偿”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对发放专利质押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奖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对通过“中征应收账款服务平台”发放贷款且年度在线确认类应收账款贷款发放额达到一定规模或一定增幅的金融机构,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相关核心企业给予最高400万元奖励。支持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园保贷”“支小贷”等分险模式,支持各地建立政银企担(保)多方合作的融资分险机制。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向具有良好诚信、财务和管理水平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放更多的信用贷款。推广“盈创动力”投融资服务模式。引导各地完善应急转贷服务,用好用活应急转贷资金,减轻企业转贷压力,支持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开展必要财务救助。
 
  四、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实力  
  (十)大力培育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支持“个转企”,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的,允许保留原字号和行业特点;对转型过程中办理土地、设备权属划转,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免收交易手续费。支持“小升规”,小微企业首次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可由地方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培育“行业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国家“千人计划”和国内外一流高校学术带头人等来川创办企业。引导各类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优先投资本土初创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对总部在川首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给予激励。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年营业收入新跨100亿元台阶激励。民营企业通过股权并购、增资扩股、股权置换、合法拍卖等方式成功实现兼并重组的,给予资金支持。   
  (十一)推进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和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对企业研发全流程扶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支持行业内代表性民营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等新型研发组织。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高水平加快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园区(集聚区),打造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鼓励民营企业购买创新服务。对民营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在我省研制生产的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首台(套)、药械首批次、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新产品,实行保险补偿和市场推广应用奖励。建立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辅导师队伍,广泛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加强“投、贷、服”联动,全方位孵化“双创”优势项目。构建“双创”新模式、新生态,加快建设“互联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阶梯式创业孵化体系,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和产业链核心企业向中小微企业共享“双创”资源,打造“创客天府”等创新创业大赛品牌。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全省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多形式、多层次地为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十二)着力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确保规范运营。鼓励中小企业以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公司产权多元化。支持民营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推进经营管理人员、研发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持股。开展送管理、送技术、送渠道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对标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变革和创新管理,促进提质增效。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可按规定予以适当补助。加大培育职业经理人队伍力度。在省“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评审中向民营企业适当倾斜。推行“天府英才卡”制度,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每年输送民营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赴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接受培训。支持民营企业职工参加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规定落实补贴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优秀技能人才参加“四川省技能大师”“四川省技术能手”评选活动,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培育“天府工匠”。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做好职称评审推荐申报,切实做到应评尽评。  
  (十三)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市场。支持民营企业到境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经贸活动,为其人员及货物出入境和通关提供便利化服务。对民营企业直接或以“借船出海”方式对外承包工程、出口成套产品、技术或运营服务,支出的项目咨询、结售汇、投保政策性保险、融资信用担保等费用,地方财政可给予适当补助。支持民营企业参加国家或省上统一组织的境外重点展会。制定政府采购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指导性预算,编制采购品目清单。采取预留采购份额、评审优惠、鼓励联合体投标和分包、鼓励融资支持等措施,加大政府采购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其中,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份额不得少于部门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30%。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搭建“政采贷”信用融资信息服务平台,为政府采购中标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民营医疗机构承接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居家养老等公共服务。定期发布四川名优产品目录,开展优质产品(服务)与省内重大项目对接活动。
 
  五、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  
  (十四)依法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权。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正当财富和合法财产的保护。对于侵害企业和企业家产权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有错必究。在民事诉讼活动中,遵循既依法保护债权企业的合法权益,又充分关注债务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则,做好企业财产保全工作。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严格执行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依法慎用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和查封、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进一步严格规范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严禁违法使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防止选择性司法,加大对虚假诉讼和恶意诉讼的审查力度,对恶意利用诉讼打击竞争企业,破坏民营企业家信誉的,要区分情况依法处理。高度重视三角债问题,纠正一些政府部门、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以大欺小、拖欠民营企业款项的行为。对民营企业历史上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照罪行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对涉及民营企业重大财产处置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民营企业和投资人申诉案件、企业改制纠纷案件依法甄别,确属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的案件,要依法予以纠正并给予当事人相应赔偿。  
  (十五)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创新权益。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支持企业改革创新,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整合相关资源,统一裁判尺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建立以知识产权市场价值为指引,补偿为主、惩罚为辅的侵权损害司法认定机制,推进完善全省知识产权审判技术专家库,有效完善技术事实的认定问题。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着力解决实践中存在的侵权成本低和维权周期长、举证难、成本高、赔偿低的问题。  
  (十六)依法保护民营企业自主经营权。依法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各地、各部门不得插手企业招投标和采购行为,不得插手企业工程建设,不得强迫企业提供赞助或捐赠、接受指定的检测、咨询服务等。要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提高政府部门履职水平,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要求企业停工停产或采取停水停电停气等措施限制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得随意实施检查和罚款;在安监、环保等领域,执行政策不得搞“一刀切”。有关行业协会(商会)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企业入会,不得干预会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推进企业“执行不能”案件移送破产审查,不得为企业破产案件受理设置法律规定以外的条件。  
  (十七)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机制。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责时,要保障企业经营者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保障企业合法经营。建立全省统一的企业维权服务平台,做好与全国企业维权服务平台对接,统一受理民营企业诉求,实现市(州)、县(市、区)分级办理。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开展法律帮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完善“两法衔接”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和维护成员权益作用。支持和鼓励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依法设立商事纠纷专业调解机构,发挥专业调解机构化解专业或行业领域纠纷的重要作用,强化诉调对接机制,促进商事纠纷快速化解。开展政务失信专项治理。
 
  六、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  
  (十八)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健全相应工作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和服务力度。加强民营企业党的建设,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经常听取民营企业反映和诉求,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十九)加强政策落实。建立统一的涉企政策发布平台,加强涉及民营经济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完善各类涉企政策的咨询、论证、公示等制度,组织开展政策措施落实效果第三方评估。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加强政策协调性,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要结合改革督察工作,对加强产权保护等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改革方案进行专项督察。  
  (二十)加强激励考核。强化对发展民营经济工作的考核,把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对各地政府激励考核事项,纳入干部考核考察范围。建立民营企业评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机制,对民营企业反映的合理合法问题办理不力、政策执行不到位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通报、问责,建立省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评价机制,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四川日报记者朱雪黎)

 

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围绕建设制造强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创新驱动、融合带动,集群集约、绿色低碳,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壮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形成以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5+1”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深层次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构筑经济强省建设核心引领力量,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支撑。
  (二)主要目标。立足我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构建四川现代产业体系主体架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推动产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铸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动能。以技术改造为抓手,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融合发展为主战场,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18年至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超过25%,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率超过6.5%。经过5年努力,“5+1”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作用更加突出,绿色制造体系更加完善,工业综合竞争力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引领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制造强省地位基本确立。
二、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重点聚焦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技术、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着力完善产业链、做大生态圈,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建成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率先实现万亿发展目标,到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1.7万亿元。
  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发电输变电与储能装备、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装备、航天与卫星应用装备、智能制造与基础制造装备、油气化工与海洋工程装备、工程与矿山冶金装备、民生用机械装备等领域,加快发展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到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
  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发展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饮料制造、调味品制造、果蔬加工、精制茶加工、乳制品制造等领域,推动优质白酒、精制川茶、医药健康创新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到2022年产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
  先进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钒钛钢铁稀土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轻纺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等领域,推进新材料规模化应用,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2年产业规模达到1.1万亿元。
  能源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绿色化工,有序开发水电,稳步发展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支持建设风光水一体化清洁能源互补调节系统,加快开发天然气(页岩气),促进大宗化工原料向精细化工转型,积极发展盐化工、硫磷钛化工等,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和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到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
  (四)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着力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信息安全软件及芯片、5G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产业,加快建设新一代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在高端装备领域,着力发展航空与燃机、新制式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核技术应用装备等。在生物产业领域,着力发展基因工程、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生物农业等,大力培育合同研发、委托生产等生物经济新业态。在绿色低碳产业领域,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先进核电、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动力及储能电池、节能环保产品等。在数字创意产业领域,重点发展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数字内容、创新设计等。在安全产业领域,重点发展监测预警、安全防护、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应急救援产品等。
  未来产业。重点培育太赫兹、储氢储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精准医疗、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量子通信、卫星及应用、极端环境材料、液态金属、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及无人驾驶汽车等引领产业方向的未来产业,以及基于增材制造、区块链、新一代互联网、无人机配送等技术的新模式新业态。
  (五)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原材料。加快向先进材料转型,重点发展硅、锂、钒、钛、碲铋、稀土、石墨烯、玄武岩纤维等新兴产业用材,增强资源控制和开发利用能力。突出产业链延伸,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积极发展高端产品,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能力。
  轻工。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推进家电、家具等行业个性化定制、集成智能发展。推动造纸行业调整原料结构,做强竹浆造纸。支持“中国女鞋之都”建设,引导皮革、制鞋产业有序转移、合理布局。支持烟草产业提质增效,做强川烟品牌。
  纺织。大力培育西部现代纺织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协同,提升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制造水平。支持服装行业发展创意设计,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加快印染和化学纤维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推动丝绸行业延链补链,促进行业高端化发展。
  建筑材料。推进传统水泥、平板玻璃、砖瓦企业节能改造、清洁生产,大力发展高端、节能、绿色建筑材料,重点支持对建材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发竹材、秸秆等建材饰材,推动海绵城市用建材、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产业化。
  食品。推动食品产业向安全、健康、营养、便利方向发展,打响“川造食品”品牌。实施“川酒振兴计划”,深入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巩固提升川酒品牌优势。培育一批茶、盐、果、蔬、药、饮用水全国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鼓励食品工艺创新和技术装备研发。制定食品行业“红线、底线”标准,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
  (六)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制定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建立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机制,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四川、智慧社会。组织实施网络强省行动计划,加快实施5G网络试商用,全面启动IPv6网络改造,建设覆盖全省的物联网感知设施,科学有序推进数据中心布局和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培育发展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高端软件、4K/8K电视等产业高端领域及移动支付、智慧企业、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强核心技术和产业核心环节创新突破,布局建设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产业支撑。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改造,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推进企业上云计划,分行业分领域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构建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提升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水平。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三、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工业发展新格局
  (七)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版图。成都聚焦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重点打造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环成都经济圈与成都形成产业协同配套,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国内领先的清洁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核技术应用、医药健康、新能源、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川南经济区重点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培育国内领先的食品饮料、节能环保装备、智能终端、信息安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精细化工、新材料、通用航空和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等产业集群。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培育国内领先的绿色化工、机械汽配、绿色食品、丝纺服装、建材家居等产业集群。攀西经济区重点打造世界级钒钛、稀土等产业集群。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大小凉山地区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民族工艺、生态经济等,充分发挥生态屏障功能。
  (八)优化市(州)产业布局。制定区域产业布局指南。加强规划引领、生态把关、差异化支持,综合考虑各市(州)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物流条件、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环境容量等基础资源和比较优势,引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准确定位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加强省、市联动,完善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市(州)产业协同发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对我省的产业发展定位,严格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管控,加强临江产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改造。落实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
  (九)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引导园区合理布局,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散弱荒”园区整合,促进园区升级发展。完善各类基地(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组织开展智慧园区建设试点,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区,推动产业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出台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意见,布局建设20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产业园区管理机构长效激励机制,积极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探索公司化、市场化办园模式,鼓励推行公司制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资建设、运营或托管园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高水平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技术)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在现有园区中投资建设、运营特色产业园,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财政专项支持。组织开展全省产业园区综合评估。
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十)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做优做强。实施“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对标世界500强,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壮大主业、并购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提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支持企业跨国经营,整合境内外高端资源,协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到2022年,力争培育百亿龙头企业60户,其中500亿元至1000亿元企业15户、1000亿元以上企业3户,培育世界500强企业1户、中国企业500强10户。
  (十一)加快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实施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扶壮培优一批专业水平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推进“互联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小微企业入驻国家级、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鼓励创办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开展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制度,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催生一批“独角兽”企业、行业“小巨人”。
  (十二)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强化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和激励,制定四川省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保护条例。建立全省统一的企业维权服务平台,完善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补偿救济机制。破除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待遇公平。鼓励扩大民间投资,省内本土民营企业新增投资同等享受招商引资政策。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优势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十三)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落实董事会职权,健全议事规则、工作规则、监督规则,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持续加强企业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创新管理提质增效行动。鼓励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管理流程。引导企业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支持企业强化目标管理制度建设,创新绩效考核和收益分配机制。
五、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十四)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出台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的指导意见,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建立完善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机制,力争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十五)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实施产业公共创新载体建设计划,围绕产业创新发展共性需求,加快建设工业云制造、工业信息安全等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联盟、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网络节点建设,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或联合建立研发设计机构,到2022年新增国家级企业研发设计机构20家,省级企业研发设计机构突破1400家,加大对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和工业设计中心的支持力度。
  (十六)加强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打造新优势,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加快实现重大突破。每年组织实施一批产业技术研发与开发项目,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实施引领产业发展的技术攻关计划,在信息技术、重大装备、新材料、大飞机、航空发动机与重型燃机、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轨道交通、动力及储能电池等领域,前瞻布局技术研发,创新技术攻关组织机制,着力破解一批瓶颈技术,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推动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十七)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具有四川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推动重大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力争科技成果转化走在全国前列。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推动重大奖励成果、重大专项成果、中央在川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在川转化应用,优选实施1000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支持开展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工程化配套和产业化示范。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加快分中心和工作站建设。加快国家重大新药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建设,争取每年有10至15项重大新药创新成果在川落地转化。完善技术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交易,促进交易方式多样化和价格市场化,力争每年培育10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力培育创新产品,每年遴选支持100个重大创新产品。
  (十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军民融合工程,制定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施意见。推动军民融合重大科技攻关,聚焦人工智能、无人装备、卫星导航、新能源、生物、网络空间等领域,布局实施一批科技军民融合重点专项。推动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加快落地,到2022年创建50个军民共建共享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建设。开展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军民融合企业认定。聚焦核能装备与核技术应用、航空整机、航空发动机、航天及卫星应用、军工电子装备、信息安全、集成电路、高端材料、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无人机等优势领域,打造军民融合10大产业集群,创建10个以上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优势明显的军民融合示范园区,打造3至5个军民融合特色小镇。
六、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十九)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和查处力度,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执法,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倒逼落后和过剩产能退出。巩固钢铁行业去产能和彻底取缔“地条钢”成果,推动重点行业重组整合和转型升级,统筹推进平板玻璃、水泥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二十)大力推动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组织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节水专项行动及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深入实施工业能效、水效领跑者计划,培育一批全国能效、水效标杆企业,进一步降低能源水资源消耗强度。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拓展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途径,深入推进机动车零部件、机电产品、工程机械等再制造,推动废电子电器产品、动力蓄电池、废轮胎等资源化利用,持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二十一)提升工业清洁生产水平。落实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目录,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推进电器电子、汽车等重点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制使用,从源头削减和避免污染物产生。加强挥发性有机物(VOCs)源头控制,在重点行业大力推广使用低(无)VOCs含量涂料、有机溶剂、胶黏剂、油墨等原辅材料,配套改进生产工艺。推动区域、流域和重点行业开展清洁化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强制性和自愿性审核,支持企业实施中高费方案。全面推行清洁能源替代,提高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
  (二十二)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围绕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绿色关键工艺突破、绿色供应链构建三大领域,推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创建一批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和布局集约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的绿色园区,培育一批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的绿色设计产品,打造一批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大幅提升全省绿色制造总体水平。制定发布绿色制造标准规范,建立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支持绿色制造产业联盟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立足高效清洁节能锅炉等优势领域,进一步提升节能环保装备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实施一批战略性、支撑性、带动性强的应用示范项目。
七、健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十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工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整合工业发展引导资金,大力支持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集中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和区域示范试点,着力推进重大产业培育建设、重大布局优化调整、重大技术升级改造、重大创新研发平台打造。用足用好应急转贷资金、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等支持方式,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资本金补充机制。研究制定技术改造普惠性事后奖补政策、重大科技成果和发明人配套奖励政策。加大对企业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研制和应用支持力度。扩大“园保贷”试点。进一步研究完善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发展。
  (二十四)积极发展产业金融。制定推进产业金融体系建设的意见。支持有条件的市县统筹财政存量资金和适度新增预算发起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探索省级基金间、省市基金间协同运作方式。发挥好省集成电路和信息安全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投资基金作用。积极参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设立,争取给予在川项目更多倾斜支持。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全省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强化融资担保服务体系。统筹省级产业引导基金支持方向和细分领域,重点支持产业发展布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产融合作试点,加强产融对接,推广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险模式,鼓励创新发展供应链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设立专营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发展。鼓励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开发更多满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在审慎经营前提下增加信用金融产品有效供给。组织产业金融创新示范产品(服务)评选,推动新产品和新工具研发、应用和市场推广。完善融资增信服务体系,引导再担保、担保机构通过增信、分险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应收账款、动产、股权等抵(质)押担保业务,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租赁等融资业务。
  (二十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引进体系。实施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计划,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打造优秀企业家人才队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应用技术类高校发展,建设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示范。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和人才资源有效配置,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大军。
  (二十六)加强项目用地保障。创新工业用地管理模式,实施差别化土地使用政策。支持符合全省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域产业布局要求的重大工业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省级重点推进项目所需用地计划在省预留的新增建设用地中安排70%,地方配套30%。对新引进的重点产业项目和重点创新型项目,经省重大引进项目协调推进小组审核,并报省政府审定同意,其所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按照省级匹配70%、地方匹配30%执行。其他省级重点项目所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由项目所在市(州)、县(市、区)在省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鼓励盘活利用低效工业用地,工业企业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在现有工业用地上新建或改造原有厂房、增加容积率,不增收土地出让价款。传统工业企业转为先进制造业企业,以及利用存量房产进行制造业与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原制造业企业从事研发设计、勘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研发及知识产权、综合科技、节能环保等经营服务,经投资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5年内可继续按原用途使用土地。支持省属国有企业存量土地资源批量变现补充资本金。
  (二十七)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攻坚。加快电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落实电力价格改革措施,降低电网环节收费和输配电价格。进一步放开发用电计划,完善直购电、富余电量、留存电量市场化交易政策,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提高电力直接交易比重。支持产业园区、地方电网整体“打包团购”。对绿色高载能产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实施精准支持。稳妥推进“专线供电”“直供电”试点,建设甘孜、攀枝花、雅安、乐山等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优化天然气(页岩气)开发模式。实施企业分级评价,依法依规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促进企业提高投资强度、亩均增加值和亩均税收。
  (二十八)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立法。出台产业投资导向目录。支持企业主动对标,实施以智能化改造、高端化提升、集群化发展、精品化培育、绿色化转型为核心内容的技术升级改造。每年组织实施500个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支撑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进“零新增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审批目录清单外的项目实行先建后验承诺验收制度。创新技术改造推进模式,采取“投贷扶”联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第三方综合评价等方式,对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地方和企业,在政策扶持、土地供应、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
  (二十九)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组织开展“四川造”工业品牌全球行活动,支持重大成套设备、软件、建材等优势产品和川酒、川烟、川菜、川茶等特色产品走出去。深化产业链配套协作,分行业开展供需精准对接活动,鼓励项目业主同等条件下就近购买使用本省产品、技术和服务。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培育工业会展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围绕重点建设项目深化供需合作,建立重大项目与“四川造”产品对接平台,推动优质产品(服务)与天府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对接。加强重点市场终端产销对接,有针对性地引导消费品企业进入供应链、配送体系和终端市场。支持工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作用,采用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营销联盟模式,拓展营销渠道。
  (三十)推动产业全域开放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在产业发展中贯彻“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部署,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开放合作工作方案。突出南向,拓展新兴大市场,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产业合作。推动“四川造”产品出口、对外投资、产能合作“三位一体”协同联动,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强化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地区)的高端合作,加大与南美洲、非洲等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好自贸试验区、国别园区等产业载体和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中国—欧洲中心及西博会、科博会等平台在产业开放合作中的作用。扩大与泛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京津冀、港澳台等区域产业合作及川渝、川黔、川滇、川桂产业合作。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深化川粤、川浙产业协作,构建内陆与沿海沿江沿边产业协作体系。
  (三十一)积极优化营商环境。贯彻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严格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继续按规定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阶段性适当降低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等各项惠企政策,研究完善配套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升企业获得感。进一步降低用地成本,允许市(州)在国家和我省规定的税额幅度内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推广高速公路货车通行费非现金支付,开展分时段差异化收费试点。进一步降低融资担保费用,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费率不超过1.2%。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网上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省、市、县、乡四级政务服务互联互通,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厘清职能边界,加大力度清理强制企业付费参加考核、评比、表彰、赞助、捐赠等违法违规行为。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评价,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省级层面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定期研究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促检查;各地要强化对本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机构,健全工作机制,确保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省直各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要建立完善统计监测、考核评价机制,制定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将工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指标纳入相关市(州)考核内容。
(四川日报记者 朱雪黎)

 对外贸易

 

四川蔬菜直供港澳,谁得了实惠

10月31日,“港澳媒体四川行”采访团记者深入成都市郫都区新民场镇采访。去年11月,四川全面启动推进蔬菜直供港澳试点工作,新民场镇建成一个颇具规模的直供基地,为港澳提供物美价廉的蔬菜。
  “价格实惠是四川蔬菜的优势之一。因为成本较高,利润率一直都不算高。”曾友俊介绍,为了确保直供港澳蔬菜的新鲜度,有一套完善的冷链运输及仓储体系,从采摘到出现在香港的菜市场,时间一般控制在48小时以内,“物流成本要比一般的蔬菜高出不少。”
  尽管如此,四川直供港澳蔬菜的规模仍在不断扩大,目前已有备案出口蔬菜基地3万余亩。预计到“十三五”末,四川将建成出口蔬菜基地20万亩,每年出口香港、澳门市场1万吨、货值8000多万港元。
  曾友俊介绍,四川一年四季都能种植蔬菜,虽然目前利润率不高,但四川在为港澳同胞送去高质量蔬菜的同时,也渐渐擦亮了四川蔬菜的牌子,为撬动更大的海外市场打下了基础,前景可期。
  新民场镇农林综合服务站站长钟登华也表示,“进入香港和澳门的市场,对这里的菜农来说,最重要的收获是经验。”钟登华说,不论是田间管理、品质把控还是品牌包装,拥有更多的直供港澳经验将帮助新民场镇蔬菜不断提升品质——这是攻占市场的制胜法宝。(四川日报记者吴忧)

总投资近千亿元 川港合作示范园将落地四川本报记者

11月7日,在香港举行的2018川港专业商协会座谈会上,一场简短的集中签约仪式,敲定川港合作“超级园区”的落地——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管理委员会与香港新华集团签署《川港合作示范园项目合作协议》,明确将总投资近千亿元在天府新区眉山片区建设川港合作

示范园。这一园区,是为香港服务业向四川拓展提供平台。它的诞生与其说是一个项目的诞生,不如说是川港全面深化服务业合作的又一个开始。而这,也是与会香港各界人士最热切的期待。
     谈园区:希望把粤港的“南沙模式”复制到四川来
  “将引入金融、商贸、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香港项目,促进香港服务业在川落地。”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介绍了园区基本情况:该园区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目前在做相关规划设计,预计明年正式启动。
  此前广州与香港曾在南沙建有10平方公里的粤港深度合作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地。“我们希望把粤港的‘南沙模式’复制到四川来。”蔡冠深说,将积极发挥园区的集聚和专业服务功能。项目合作协议的签订背后,是川港两地围绕服务业喷涌而出的合作需求。
  全球三大上市集资市场之一、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谈起占其GDP九成的服务业,香港有太多金字招牌。“没有内地市场,根本支撑不起香港如此蓬勃的服务业。”香港专业联盟主席刘炳章坦言,香港是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拥有大批相关优秀人才,可为四川工商界提供风险管理、税务、估值、法律等专业服务。
 :去年川港服务贸易额25亿美元,同比增长一倍;如今香港是四川第一大外资来源地,约七成港资投向服务业。
  “随着产业升级,四川对高端专业服务的需求将大幅提高。随着川港合作的深入,香港将推动四川企业更有效地‘走出去’。”香港投资推广署助理署长蒋学礼表示。
     看趋势:双方合作正从纵横两个维度深入推进
  川港合作示范园并非两地服务业合作的唯一载体。从港澳(成都)现代服务业园区,到川港设计创意产业园……近几年,川港服务业合作载体数量是一条上扬的曲线。与会代表们的发言透出明确信号:双方合作正从纵横两个维度深入推进。
  横向看,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座谈会上,5位发言嘉宾就提出6大领域,涉及流通、金融、商务、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和文创。“发展新兴产业,四川有深厚的人才储备。在这方面香港能提供成熟的风险管理和估值等专业服务。”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罗康瑞说。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香港及国际分会执委何显毅则表示,可作为“钱袋子”与四川企业一起“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同时商会会员也很有兴趣在川开展股权投资。
  纵向看,合作内容不断深入。与会代表们不约而同提到,双方合作正从单纯的服务提供,更多向平台、经验输出等方向拓展。香港中国企业协会会长高迎欣表示,香港可为四川发展现代金融业打造金融中心提供借鉴,加强在金融监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合作。
(四川日报记者熊筱伟袁婧

 

这家德企将中国总部落户在青羊区

11月15日,被喻为“德国安利”的皮埃坶国际股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将赴蓉考察中欧班列开行情况,如果线路许可,他们将设计从德国直发成都的货品专柜,货到成都后再发往中国各地。上个月,该企业明确将成都市青羊区分公司升级为中国总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未来,成都消费者将有望享受到该企业发往中国的“第一口”新鲜货品。
  据悉,德国皮埃坶国际股份公司于1993年成立,长期致力于健康和美容产品研发和推广,拥有多项专利技术。2013年,该企业曾到成都考察,与中国政府初次“触电”。经过5年的友好互动,青羊区向其伸出橄榄枝,欢迎他们开辟中国市场。目前该公司已在青羊区落地注册,并于上月到位资金8020万元,明确将中国总部设立于此,通过中欧班列,为成都乃至中国的消费者带来产品和服务。(四川日报记者 张红霞)

突出南向深化各领域合作

11月15日,应外交部领事司邀请,来自泰国、柬埔寨、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交、领事、移民等部门中高级官员组成的外国领事对口部门官员研修班一行14人访问四川。首先迎接他们的是一场四川省“一带一路”暨深化南向合作座谈会。座谈的另一方是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十余个部门和企业。 在全面了解四川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突出南向”区域合作的有关情况后,巴基斯坦外交部领事司参赞兼处长赛义德感叹道:“中巴经济走廊已经成为中巴两国合作的旗舰,我很高兴得知有不少四川企业在巴基斯坦开展业务。”泰国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硕拉育也表达出与四川建立更多合作关系的愿望,“尤其是在高新技术方面,希望深入推进双方商品、服务、人才等的自由流动。”柬埔寨外交部条约、领事与边界事务司副司长周顺南对接下来在四川的行程充满期待:“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四川对外合作、协同发展的经验。”
  这些外交、领事、移民等部门的中高级官员与四川省多个部门及企业代表座谈,围绕便利人员往来、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会增进了有关国家领事对口部门与四川省相关部门之间的了解,为四川省下阶段扩大与南向国家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四川日报记者邓翔沣记者袁婧)

 

111条国际(地区)航线带你飞全球

2018年10月1日凌晨,位于成都东南方向的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工地上灯火通明,新机场的首个单体建筑——中心枢纽ITC项目主体封顶。新机场航站楼构型取意具有成都特色的太阳神鸟,11月1日,空中俯瞰已初具雏形航站楼,驮日飞翔的“太阳神鸟”轮廓已勾勒完毕。
  回望百年前,1915年4月26日,三架法国产“高德隆”GⅢ飞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腾空而起,四川的天空首次有了飞机飞行。103年后的2018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半年旅客吞吐量达2611.7万人次,共保障飞机起降17.5万架次。改革开放犹如一双巨大的引擎,推动着四川民航高速发展。2017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就已达到4980.2万人次,位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排名当年全球最繁忙机场的26位。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中国“航空第四城”。
  2018年12月10日,成都将开通直飞丹麦哥本哈根航线。届时,成都与每个大洲之间至少有3条定期直飞航线相连接,与欧洲之间的定期直飞航线数量则将超过10条。据省机场集团统计,截至目前,成都国际(地区)航线数达111条,覆盖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重要枢纽城市,位居我国中西部第一。“十三五”期间,四川将建成17个民用机场,遍布四川多个市州。
  正在加紧建设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总体规划6条跑道,126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将满足远期9000万/年旅客吞吐量需求,首期工程计划于2020年建成投用。这是“十三五”规划建设的我国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项目,将在国家西进战略中承担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责任;同时将成为中国面向欧洲、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中亚的国际空中门户,承担国际客货西进东出、东进西出、西进西出中国大陆中转站的责任。
  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座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未来,越来越多来自全球的旅客将通过这个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大的航空港飞向世界各地。(四川日报记者袁婧)

 

波兰驻成都经贸代表处揭牌

11月22日,波兰驻成都经贸代表处在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中国-欧洲中心揭牌成立。这是继上海后,波兰在中国设立的第二个经贸代表处。波兰企业与技术部副国务秘书科希钦斯基在揭牌仪式上致辞说,波兰驻成都经贸代表处的成立,将为双方企业拓展商业带来巨大机遇,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深波兰与四川在高新产业等领域的合作。波兰投资贸易局局长费德科表示,代表处将极大地促进双方投资往来,为两地在航空、超市、铁路以及集装箱等领域的合作提供平台。
  波兰是四川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2015年,波兰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近年来,四川与波兰高层互访频繁,并借助中欧班列(成都)建立起紧密的经贸联系,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以及友城互访取得丰硕的合作成果。(四川日报邓翔沣记者袁婧)

重大工程

自贡签约5个灯饰照明项目 30亿元打造中国彩灯梦工厂

11月10日,自贡市在深圳举行灯饰照明产业园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现场签约中国彩灯梦工厂、中国西南国际灯饰现货批发交易博览中心、LED及珠宝玉石灯生产、中高端灯具生产和光电玻璃生产5个项目,涵盖彩灯研发、灯饰交易、灯具生产等领域,总投资58亿元。
  中国彩灯梦工厂项目占地1000亩,投资30亿元,将建设彩灯研发设计中心、标准化环保型制造车间、物流中心、彩灯(产品)展示区和游客中心五大板块,引进、整合自贡全市现有彩灯企业。2020年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提升自贡彩灯产业现代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发展灯饰照明产业,自贡有扎实的基础。自贡有800多年的彩灯文化,自贡灯会已先后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500多个大中城市展出,深受观众喜爱。当前,自贡彩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有彩灯企业600余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产值超20亿元。今年4月,自贡还引资建设总规划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灯饰照明产业园,力争三年建成达产后,年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四川日报记者 秦勇)

 

成都市与中国商飞公司签署项目合作协议

11月19日上午,成都市与中国商飞公司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在成都举行。省委书记彭清华,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会见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贺东风、总经理赵越让,并共同见证协议签署。
  会见中,彭清华、尹力和贺东风、赵越让围绕细化落实已签署合作协议,特别是共同推动四川航空产业发展、加快天府国际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建设、加强民用飞机研制及零部件配套合作、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等交换了意见、达成系列共识。
  签署仪式上,成都市市长罗强、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赵越让分别代表双方签署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院长沈波与成飞民机公司董事长冯重阳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共建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成都)机头设计中心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成都市将与中国商飞公司在建设天府国际机场运营保障基地、国产民机运营保障基地、中国商飞上飞院(成都)机头设计中心、成都大飞机软件研究院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我省航空产业做大做强。(四川日报记者张守帅)
 

产业信息

知名IP文旅项目将落户四川

 11月4日,进口博览会开幕前一天,四川就签下一个超级项目。在“四川省—跨国公司供应链对接会”上,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富德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成都就文化旅游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打造国际知名IP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额约500亿元人民币。
  成都兴城集团董事长任志能介绍,该项目涵盖国际知名IP主题乐园、主题度假酒店、国际动漫街、特色主题商业等,提供国际化的旅游产品。同时,双方还将在文化、旅游、酒店等领域寻求更多境内外合作机会。(四川日报记者李欣忆)
                     四川电商这些年
  11月11日上午,在天猫平台,四川仅用9小时交易额即达57.1亿元,位居全国第七。16:15,仅用16小时即追平2017年全天交易数额,超过73亿元。
  不只是发起者天猫。就在这一天,京东、唯品会、网易、当当等电商企业纷纷开展网络促销。“双11”已经从最初一家电商企业发起的购物狂欢,逐步演变成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并且逐渐影响到国际电子商务行业。
  “双11”的10年,犹如标尺,度量着电子商务从萌芽到蓬勃的发展历程。如果再将时间轴拉长,在改革开放40年的征程中,这10年又成为观测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消费模式变革的重要窗口。
  10年前开网店还是“赶时髦”的四川,如今已有网商80多万家。更有数据显示,全国网络交易每花100元,就有7元来自四川。
  近年来,四川通过深入实施“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电商示范、电商扶贫”四大工程,开展创新创业示范评价、全面创新改革(电商)试验区等试点示范工作,众包物流、智能快件箱等电商新模式、新业态竞相发展;1919、文轩网、九正建材网等本土电商企业成为全国行业领军者。
  从网上买卖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再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结合,电商这个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深刻地影响着四川。
困境下的突围
   
机缘巧合中完成电商“思想启蒙”
  11月9日上午,刚参加完第124届广交会,省外贸五金矿产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出口部经理陈涛正在对意向客户一一回访。今年,公司的土工布在澳大利亚销售额近两百万元,一通电话、一封邮件往往就能敲定一笔生意。
  “网上交易10多年前简直难以想象。”陈涛回忆,2008年金融危机让外贸渠道日益萎缩,公司出口量很快就少了一大截,当时没有更广阔的市场拓展渠道,甚至连对外展示的网站都还没建立起来。
  开辟对外展示窗口,寻求新的市场机会,成为四川外贸企业当时的普遍心愿。
  2007年1月,阿里巴巴开设成都分公司及“客户发展和服务中心”。四川在时任阿里巴巴成都分公司经理高芮希的眼中还是电商意识的“蛮荒之地”,拜访客户时遇到最多的问题是“阿里巴巴是一家什么公司?电子商务是什么?”
  推动川企大规模触网,缘于一次“明星效应”。
  2007年,四川永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波入选年度十大网商。这个川内最早“吃螃蟹”的企业,在入驻阿里巴巴诚信通后业务量迅速增长,2007年产值已超两千万元。这对川企无异是一个示范。
  2008年11月,谷歌公司在成都举办营销论坛,能容纳500多人的大厅爆满,主办方不得不限制人流。这天,时任成都市民生电光缆材料厂总经理纪极模说:“搞了几十年传统产业,这是第一次亲身接触电子商务。”在得知一些朋友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找到了订单之后,当年订单突然减半的民生也想试试运气。
  企业积极“触电”,成都互联网行业促进会、四川省电子商务协会等行业组织也逐步建立。
  触网,释放了四川中小企业前所未有的活力。以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物型网络零售额行业冠军服装鞋包为例,交易额前三的分别是成都梦影服饰有限公司的“埃莱”和另外两家公司的“海獒”和“红念”。“是电商帮助了这类并非国内知名但均价较低的品牌企业,也成就了这类企业。”四川制鞋业协会会长冯永刚认为。
  电商成为政府部门大力推广的对象。从一开始对入驻电商平台的企业给予平台费50%的补贴,到直接扶持电商平台发展,再到2011年在规划、政策、资金、项目、发展氛围等方面拿出一系列推动电商发展措施,成都被列为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四川电商逐步迈向发展的快车道。
  “如果说外来电商企业是四川电商的启蒙者,当年外贸企业的困境则倒逼四川进行电商启蒙,并让九正建材网、中药材天地网等成都本土电商平台发展壮大。”省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徐晔认为。
差异中的崛起。

借力电商弥补区位短板迈入“第一梯队”
  11月11日,“装饰一新”的天猫黄老五食品旗舰店在网店首页正中间挂出人气小生冯瀚圃《这就是灌篮》的主题代言图,鼠标滚动,网页上随处可见满减、抽奖等促销链接。
  从宋丹丹到刘涛,再到冯瀚圃,这家食品企业选择的代言人越来越年轻,产品品类越来越丰富。在黄老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市场部总监王正看来,这就是“主动拥抱互联网,跳出县城抢占更广阔市场的最好方式。”
  川企从最初“被迫”触网到主动上网,态度的转换背后是四川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表现,更是川企对自身优势和短板的清醒认知。省商务厅电商处相关负责人认为,和江浙沿海省份相比,不沿边不靠海的四川,资源、市场和人才优势突出。
  看支撑,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西部重要空中枢纽,成昆、成兰、成渝等铁路相继建成,国家云计算、灾备中心等共享性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先后布局,光纤宽带在商业楼宇、家庭等场所广泛运用,无线网络对主城区、郊县城区大范围覆盖,电商大规模推广运用有了前提。
  看基础,四川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急需拓展产品出口;中药材、建材家具、图书出版等行业性本土第三方电商平台逐渐辐射全国;京东研究院、携程网西部总部等重大项目落地,以成都为中心、覆盖整个西部市场的电子商务产业格局轮廓初现。
  看市场,2011年底,成都网民规模就已达740万户,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49.3万户,触网率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川人消费需求旺盛,仅京东平台统计,成都2017年“双11”消费金额比2008年同期增长超过3.5万倍。
  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消费观念的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等,互联网已对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巨大影响,极大地改变了居民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
  红火的数据背后,也有尴尬。2017年四川实物型网络零售额行业冠军3C数码全年销售额达434.21亿元,同比增速51.36%,但除极米科技、长虹电子、彩虹电器等本土品牌外,大多产品属于省外制造。
  “买多卖少”的网购“逆差”在业内人士看来,是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中心将线下优势转移到了线上。有人建议,四川一方面需要强化制造业,另一方面则应着力培育网络销售的单项冠军、专业平台。
  不可否认的是,电商已经实实在在成为四川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新生力量。进入11月,圆通速递眉山青神网点负责人陈玉每天处理的网购快递已接近3000件,比平时多一倍左右。数据显示,该县已有网店和微店2500余家,电商企业100余家,平均每60个人就有一个人在做电商,电商已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省商务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省电商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分别年均增长46%、43%,电商市场规模增长超过5倍,总体发展水平目前已居全国“第一梯队”。全生态的进阶
   
走向建设电商自身生态体系的高级阶段
  没有像往年一样早早守在网上抢购,11日当天,成都市民许文智通过线上下单线下提货,在金牛区的盒马鲜生超市买了不少海鲜。古蔺县太平镇居民杨俊龙则通过“拼团”,只花了454元就在社交购物网站拼多多买了一台长虹全自动洗衣机。
  来自京东的数据显示,今年“双11”四川省在京东平台的无界零售渗透率在全国排第7。无界零售渗透率表示线上线下零售业态融合的程度,既包括京东之家、京东便利店、无人超市等京东线下零售的布局,也包括与京东在供应链、营销、数据等方面充分融合的合作伙伴的线下商超及零售实体店。
  有人说“去‘双11’时代已经来临”。一度因打折而成为全民购物狂欢日的“双11”,如今参与更广泛、渠道更丰富、模式更新颖,如同电商概念演进一样,外延不断拓展,边界日渐模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生活中一个普通的细节。
  2016年,在杭州召开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宣布,从2017年开始阿里巴巴将不再提“电子商务”这一说,因为电子商务只是一个摆渡的船,它只是“把河岸的这一头端到了那一头。”
  不只是电商本身的发展,其影响力也在扩展。过去10年,电子商务带动了消费升级,带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近年来,电商这艘“摆渡的船”让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农产品走上了北上广的餐升级,带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近年来,电商这艘“摆渡的船”让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农产品走上了北上广的餐桌,让竹叶青、全友家私、廖记棒棒鸡等区域品牌走向了全国,在四川经济发展中释放了市场的配置资源作用,在全省产业转型中助推了服务业异军突起。
  人们更发现,电商从最早在大城市成都涌现,到如今已经覆盖到全省95%贫困县的90个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以及30个省级电商脱贫奔康示范县创建,电商在四川已实现全行业、立体式渗透。
  四川电商未来将走向何处?
  省电子商务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成都市映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刚认为,“差异化竞争”仍是发展要诀。
  按照省商务厅印发的《2018年四川省电子商务工作要点》,除了继续实施“全企入网”等四大工程这种常规打法外,首次提出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阶梯促进、创新融合、生态圈建设“四大重点工作”。“这意味着在综合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之后,四川电商从拓展应用、壮大队伍、完善配套等初级阶段,走向建设自身生态体系的高级阶段。”省商务厅电商处相关负责人认为。
  已有川企在电商巨头围堵中杀出一条“血路”。今年7月,四川商通“定向支付”信息消费数字管理服务平台入选全国100个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这种设定消费场景下专款专用的支付方式,从2007年成立至今,其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信通已汇集上万家联盟商户门店和百万级用户,构筑了扎实的线下实体合作商业场景。
(四川日报记者罗之

 

开工项目

四大片区集中签署一揽子合作协议

11月21日,省直有关部门、企业和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以及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四大片区有关市(州)相关负责人,分作五轮,签署了一揽子合作协议。
  在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一个多月后,省委、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进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工作会议。至此,省委、省政府已对推进五大片区协同发展分别作出部署,标志着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整体来看,这一揽子合作协议总量达到25个。其中,既有各个片区内部市州之间的合作,也有跨片区的合作;既有市州之间的合作,也有省级部门和市州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有关企业和相关市州的合作。从合作领域来看,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对外开放等多个领域。从实施路径来看,这些合作协议强调不能“拉郎配”,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用市场化的办法让企业唱主角,通过健全完善合作项目利益分享机制来打破行政壁垒,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以川南经济区为例,为避免同质化竞争,打破行政壁垒,川南4市签署协议,共同出资设立一体化发展基金,重点投向川南4市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公共服务构建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其中,母基金规模暂定为50亿元,母基金加上所投子基金的总规模暂定为200亿元。(四川日报记者 梁现瑞)

会展经济

“川港澳合作周·走进香港”经贸合作论坛在香港举行

11月8日,“川港澳合作周·走进香港”经贸合作论坛在香港举行。本次论坛是四川代表团在香港举办的一场重要活动,旨在落实川港合作会议机制,进一步宣传四川推介四川,增进香港各方面对四川的了解,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出席论坛。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出席论坛并分别致辞。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特派员谢锋、驻港部队司令员谭本宏出席论坛。香港政商界知名人士以及工商界、专业界代表,共计500多人参加论坛。
  林郑月娥在致辞中表示,香港是四川最大的外资来源地,也是四川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过去一年,川港合作可以说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今年5月,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双方的努力下,川港合作会议机制正式建立,双方同意在“一带一路”建设及经贸、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科技、金融、青年发展、机场及铁路管理建设等11个领域加强合作,为川港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香港与四川同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参与者,在国家大战略和区域发展合作框架下,可以优势互补、发挥所长。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香港不仅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香港特区将一如既往发挥所长、服务国家、实现共赢。希望川港可以更紧密合作,推动两地企业联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船出海、共拓商机。我相信川港合作在两地的全情投入和企业的积极互动下,一定会不断提升,为川港两地人民带来更好的未来。
  彭清华在致辞中代表省委、省政府感谢国务院港澳办、香港特区政府、香港中联办、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驻港部队以及香港各界同胞长期以来对四川发展的关心支持。彭清华说,四川与香港虽然相距千里,但是有着特殊的联系。首先,四川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邓小平的家乡。小平同志受到了香港人民衷心敬仰和爱戴,这种感情已转化成为了香港同胞对四川人民的深厚感情。第二,中央政府赠送香港的两对大熊猫都来自四川,已成为川港两地人民友谊的一条特殊纽带。第三,香港特区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四川发生汶川特大地震的危急时刻伸出援手,慷慨相助,为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骨肉同胞的无疆大爱。
  “我准备用三九大、四五六、铁公机、1+3这四组关键词来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四川,希望能让大家对四川有一个初步印象。”彭清华在致辞中现场向与会嘉宾推介四川,娓娓道来、生动风趣、故事精彩,全场掌声笑声不断。彭清华说,“三”“九”“大”,分别是指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这是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资源禀赋的集中体现。“四”“五”“六”是指四川户籍人口9100万,在全国排第四位;幅员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五位;去年全省经济总量3.698万亿元人民币,列全国第六位。“铁”“公”“机”是指四川铁路、公路、航空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前景。“1+3”是指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三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这些重大政策

机遇在四川交汇叠加,为四川发展进一步注入了强大动力。
  彭清华说,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四川工作,今年2月来川视察时要求我们推动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落实习近平主席的要求,省委作出了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战略部署,全力推动四川加快由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香港是四川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和第四大贸易伙伴,是四川开展对外开放合作首选之地。四川是天府之国、香港是东方之

珠,川港合作可谓珠联璧合,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彭清华最后说,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我觉得“一见不如小住、小住不如常驻”。热忱欢迎大家到四川走一走看一看,有条件的投资兴业、开展合作,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观光旅游、观摩交流,相信大家一定会爱上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
  王志民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给祖国内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三大地位。“天府之国”四川与“东方之珠”香港既有着深厚的渊源,更有着特殊的情缘。我们坚信,围绕两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川港双方一定能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力,携手同行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区域合作新篇章。
  致辞环节结束后,董建华、林郑月娥、彭清华、王志民、黄柳权等共同登台启动“蓉港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该项目学习借鉴“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成功经验,立足蓉港两地创新创业优势,聚焦文化创意、金融科技、智能硬件等领域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服务港、澳、台及国际青年创办的创新创业项目。
  参加论坛的嘉宾纷纷表示,本次活动在香港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彭清华书记对四川的介绍语言生动、简洁明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进一步增添了我们在经贸投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领域与四川深化合作的信心。愿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乘着川港合作的浩荡东风,积极寻求新的合作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郑若骅,香港中联办副主任黄兰发、仇鸿,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四川省领导范锐平、王宁、王铭晖、李云泽,部分香港特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香港知名企业、商协会和地区社团负责人,四川各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省属国有企业及在港企业负责人等参加论坛。(四川日报记者 梁现瑞)

四川贸促

 

泰国驻成都总领馆商务副领事林映丽女士拜会四川省贸促会

2018年11月19日,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王志敏会见了新任泰国驻成都总领馆商务副领事林映丽女士一行。王志敏书记对林映丽女士就任后首次来访我会表示欢迎,对泰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给予我会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他向林女士简要介绍了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我会与泰国近年的经贸交流合作情况,并对未来双方深化交流合作提出了继续加强四川贸促会和泰驻成都总领馆的沟通联系、继续相互组织企业参展参会和重点在经贸上的合作等建议。

林映丽女士感谢四川省贸促会的一贯支持,对王志敏书记提出的合作建议表示完全赞同,并欢迎更多川企赴泰投资兴业。

 

李钢会长出席第十二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

2018年11月1-2日,我会李钢会长率四川经贸代表团出席在珠海市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本届高峰会以“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把握中拉经贸发展新机遇”为主题,来自中国和拉丁美洲共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工商企业界、国际组织、专家学者及媒体等近1700名中外代表参会。

代表团出席了高峰会开幕式并参加中拉城市经济合作论坛、中拉贸促机构和商协会圆桌会议、中拉企业对口洽谈会、拉美投资机遇推介会等多项活动。

李钢会长在“中国-拉美贸促机构和商协会圆桌会议”上发言时指出,进一步深化四川与拉美多领域深层次的务实合作,需要双方搭建长效合作机制,推进合作提档加速,并办好第60届泛美行理事会年会商务论坛共谋发展。李钢会长还代表四川省贸促会分别与巴西精英企业家联合会、圣卢西亚制造业协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经贸信息交流、双边贸易合作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备忘录的签署将进一步加强我会与上述国家的经贸交流往来,为双方企业携手合作牵线搭桥,助力我省企业“走出去”拓展拉美市场,为双方创造更多贸易投资机会、实现互利双赢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我会还与多米尼加出口投资促进中心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拟于明年组织经贸代表团拜访该中心。

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于2007年11月由中国贸促会倡导并首次举办,是中国首个针对拉美地区的经贸合作促进机制性平台,每年一届,轮流在中国和拉美国家举办。下一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将于2019年10月中旬在巴拿马举办。

 

 

 

 

 


办公地址:中国 · 成都 · 金牛区蜀兴西街36号 四川国际商会会馆10-12层

联系电话:(028)68909113

办证咨询:机关本部(028)68909185 政务中心服务点(028)67831630

传       真:(028)68909100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367号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四川省委员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0067号-1